漯河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漯河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特色栏目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栏目 > 指挥通信
坚持融合为民 着眼防空防灾 聚力打造应急应战服务一体化疏散避难场所
发布时间:2023-04-19   点击量:1459844    作者:漯河国动办   分享到:

近年来,漯河市国动办(人防办)围绕构建人防工作新格局,在建好地下人防工程的同时,联合应急、园林、城管等部门,大力加强城区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基本形成了室内室外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防空防灾一体保障的疏散避难体系。截至目前,漯河市中心城区已建成包括沙澧河公园、开源森林公园、双汇广场、黄河广场等在内的各类疏散避难场所21处,总有效避难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初步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5~10分钟步行可达的目标,为战时灾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充足可靠的疏散避险场所。

提升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重要讲话精神,站在构建平安漯河、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高度,持之以恒推进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把铸盾护民要求落到实处。“人防应急避难场所是发生战争、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状态下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临时避难和生活的场所,是防空防灾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疏散安置、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高标准规划好、高质量建设好。”这是漯河市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刘素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科学规划选址。坚持“统一规划、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就近疏散”的原则,对拟建场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全市疏散避难场所建设均衡发展、有序推进。“十三五”以来,漯河市平均每年新建2~3个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目前主城区各个方向、各个市辖区和功能区均建有疏散避难场所。2022年6月,召陵区市民广场疏散避难场所建成,补齐了该区域原来没有疏散避难场所的短板。坚持每年对全市已建成疏散避难场所进行一次普查评估,对部分老旧设备进行更换和维修,取缔个别布局不合理的选点,较好实现了迭代升级。

规范建设标准。严格按照河南省人防办印发的居民防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十大核心指标实施建设,已建成的疏散避难场所全部在出入口挂牌,在显著位置安装功能分区示意图,各类标识齐全、指示准确,具备基本的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应急供电供水、应急通信保障、垃圾清运等功能,遇到重大灾难发生可随时启用。特别是2022年投资30万元对原市会展中心、市体育场等10个人防疏散避难场所进行升级改造,以市政府名义统一加挂“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牌子,更新标识标牌,增加警报器、发电机、救灾帐篷、折叠床、应急包等设备器材530多台件(套),使疏散避难场所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统一纳入全市应急部门应急避难场所目录,全方位融入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注重融合发展。在疏散避难场所建设中突出融合发展理念,采用依托公园、绿地、体育馆、学校等公共区域融合建设模式,较好实现了资源共享、一所多用、节约集约。依据这一理念,将漯河市大型城市公园、中心广场、沙澧河风景区等统一规划为三类以上防空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场所大都远离高大建筑,地势平坦、设施完善、水电齐全,方便群众紧急疏散避险。疏散避难场所建设坚持平战两用原则,平时用于群众休闲健身或者宣传教育,战时和灾时用于居民紧急疏散避险。比如,联合教育部门打造的漯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疏散避难场所,既是漯河市人防核心疏散基地,又是市国防教育基地、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可同时满足1500人食宿需求,内部建有人防宣教馆、消防宣教馆、红十字会培训中心、地震监测台等各类场所设施,该基地每年承担全市各部门50多场近2万人次群众性国防人防、消防应急和素质培训任务,是应急应战服务一体化融合建设的典范。

突出管用好用。深入开展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亮身份”工程,上线河南省首个“人防地图”微信小程序,整合中心城区180多处人防工程、疏散避难场所信息,市民群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非常方便地查询了解各个疏散避难场所的位置、面积、容纳人数等基本信息,并实现对附近疏散避难场的快速定位和导航到达。该小程序填补了河南省省辖市在人防场所导航指引方面的空白,打通了战时灾时人员逃生和疏散避难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以承担河南省人防指挥信息系统集成化网格化试点为契机,在试点小区各居民楼一楼显著位置安装张贴“漯河人防地图”二维码和“漯河市居民防空防灾疏散避难告知牌”,战时和灾时老百姓向哪个疏散避难场所疏散,如何疏散,由谁组织疏散,疏散引导员是谁等都明明白白,有效实现了居民疏散避难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每年结合“3·1”国际民防日、“5·12”防灾减灾日、“9·18”防空警报试鸣日等时间节点,市、县(区)两级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部门利用疏散避难场所举行形式多样的人口疏散演练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活动。近五年,累计开展各类疏散演练和教育培训30多场,受教育群众超过9万人次。

 



X
X
X
X